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392

黑夜如何改变我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黑夜如何改变我们?


        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 西班牙《趣味》杂志8月号发表题为《黑夜如何改变我们?》的文章,作者是路易斯·穆伊尼奥斯。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当太阳落山,黑暗降临,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对未知的恐惧,还有人类的诸多潜能:叛逆、无拘无束和创造力。
 
        1727年,德国人约阿希姆·克里斯托夫·内迈茨曾在巴黎出版了一本旅游指南手册。他在手册中说,不建议在黑夜中游览巴黎。虽然巴黎的骑警夜以继日地绕城巡逻,但在黑暗中总有他们无法及时发现的情况。在赛纳河中经常会出现来历不明的浮尸。因此不要流连于巴黎的夜景而忘记了时间。
 
        内迈茨寥寥数言就准确地总结了黑暗心理学。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夜幕降临后,就到了罪犯、饿狼、妖魔和吸血鬼出没的时间。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认为这些恐怖的画面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不要忘记,很多公共场所依然保持着晚上9点至12点之间关门的传统。
 
        虽然现代科学证实魑魅魍魉并不存在,不过很多人依然将黑暗与犯罪联系在一起。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斯·罗顿表示,这种偏见心理有着生物学上的原因。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对太阳可能永远消失在地平线以下怀有莫名的恐惧。人类的视力比很多动物都更加敏锐,黑暗让人们感到无依无靠。人类的能力也因黑暗降到了最低水平。这种外部感觉导致人类将黑暗与各种危险联系在一起。于是人类在黑暗中的恐惧就变成了对黑暗的恐惧。前文所说的塞纳河里的浮尸或许只是作家的想象,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由于视力受限,人类的心理或许更接近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通过研究指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可能造成一种听任摆布且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恐怖电影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节:一次关键性的错误,例如在十字路口选错方向就会导致主角感到陷入绝境。在黑夜里,人们犯下的错误往往更难纠正,于是就会出现无助和恐惧的心理。
 
        但是这种无助的心理并非永远只能产生消极作用。对很多人而言,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展开一场冒险。著名心理学家朱利安·B·罗特指出,有些人属于“内控”,即更希望由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很多领袖和斗士都属于这种性格。如此看来,凯撒大帝患有黑暗恐惧症并非偶然。
 
        但也有人属于“外控”,即更愿意随遇而安和顺其自然。因此他们更能承受黑暗带来的恐惧感。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就喜欢黑夜,因为“寂静的夜晚更有利于安心工作和产生奇思妙想”。画家梵高曾说:“每当我感到心中充满对宗教的热情,就会在夜晚外出画星星。”只有那些无拘无束的人才会热衷于夜生活。圣十字若望曾在诗歌中这样描写黑夜:“黑夜降临,热望难耐。”
 
        黑暗可以使个人自由得到无限的舒展和宣泄。调查显示,旁人的目光和看法给我们的行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白天,我们迫于群体的压力不得不衣着得体、压抑性欲、控制愤怒、谈吐得宜……当黑暗模糊了旁人的视线,我们才得以摆脱他们对我们以及我们对自己的监视。在现代社会,我们只有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才能释放自我。回想一下,我们的疯狂之举大都是在夜晚做出的。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年轻人才如此热衷夜生活。这种情况不但会发生在个人身上,也会发生在群体身上:几乎所有社会骚乱都离不开黑夜的庇护,因此政府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宵禁。
 
        黑暗能够激发天马行空的创造力。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化心理学教授金泽智表示,喜欢熬夜的人智商往往更高,想象力更加丰富。金泽说,人类文化是朝着有利于这类人生存的方向演化发展的。在未来的社会中,一切生活都将发生在黑夜,得益于电力照明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彻夜工作,而这种生活方式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增强认知复杂性。
 
        过于有关黑暗心理学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与幻想有关。例如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之赞歌》、梵高的《星空》、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与夜晚有关的名作都将现实和幻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黑夜里,有的人担惊受怕,也有的人信马由缰。
 
        几乎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各种版本的午夜怪谈。和内迈茨的警告一样,这样的怪谈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尘封起来。依然有人相信自己曾在某个夜晚曾被地外生命劫持。不过现在随着神经学的发展,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可能是源于睡眠紊乱,或者是因为处于催眠状态,再或者是由于出现了幻视、幻听。
 
        一般情况下,夜晚都会令人迷乱。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查尔斯·弗伦奇指出,空想性错视,即将根本不存在或者模糊不清的事物幻想成现实存在的情况通常发生在黑暗当中,因为大脑在黑暗的环境中更加警觉和紧张。大脑高度紧张很可能影响视觉等感觉功能。由于缺乏刺激,并且难以区分主要的信号和次要的声音,人的感觉会变得迟钝。实验证明,在模拟黑夜的环境中,很多人都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限。这种迷乱的状态正是创造力的主要诱因。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伟大的创造往往来自于那些能够在似乎毫不搭界的事物之间游刃有余的艺术家。
 
        生与死、真实与谎言这些矛盾的对立体孕育了人类无穷的创造力。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在其电影《狼之时刻》当中描述了一个介于夜晚和黎明之间的时刻,这时候大多数人都悄无声息,睡梦最沉,噩梦最趋近于现实,失眠者陷入最深切的恐惧,妖魔鬼怪最为猖獗。但这一时刻也最适合创造。黑夜让我们感到无助,让我们渴望探险,让我们成功躲避旁人目光,让我们深陷孤独,更让我们体会到探索世界和创造未来的美妙。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392

Trending Articles